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4:52 点击次数:151
1948年12月17日,我们的部队成功占领了万寿山和五塔寺,标志着对北平城的包围圈彻底形成。
当时,负责守卫这座城市的国民党军队指挥官是傅作义。
打还是投降?傅作义陷入了两难,一时拿不定主意。
另外,硬拼也打不赢,傅作义看来只有投降这一条路可选了。
就在这个关键时刻,有人向傅作义献上了一条妙计,这让他终于下定了决心,决定与我们党展开和平谈判。这一决策,直接推动了后来北平的和平解放。
这位女士就是傅作义的女儿,名叫傅冬菊。
傅冬菊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傅作义的女儿,但她内心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热情与向往。
她和我党的故事,早在她的青少年时代就已经开始了。
1939年,年仅15岁的傅冬菊来到重庆,在那里进入南开中学开始了她的高中学习生涯。
在求学阶段,傅冬菊一有时间就会跑到《新华日报》报社串门。
就在这家报社工作期间,她有幸结识了周恩来。周恩来不仅热情地接见了她,这次相遇也为后来北平的和平解放播下了希望的种子。
在《新华日报》工作期间,傅冬菊接触到许多革命理念和志同道合的伙伴,内心深受触动,没过多久就参加了由我党创办的进步青年团体“号角社”。
傅冬菊那时才十几岁,就已经是个满腔革命热情的小战士了。不过,她真正成为共产党员,还得等到1947年。
早在1942年,傅冬菊在西南联大英语系读书时,就毅然选择了革命道路,很快秘密加入了地下党组织,成为我们党的一名重要联络员。
在昆明的三年间,她积极参与了我党指导下的进步团体——“民主青年联盟”。
1947年11月15日,年仅23岁的傅冬菊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,圆满完成了组织交给她的任务,没有辜负党的期望。
那时候正值国共内战,很多我党成员都被抓了。傅冬菊凭借自己是傅作义女儿的特殊身份,通过多方周旋,最终顺利救出了许多被捕的同志。
傅冬菊利用自己的特殊背景,在与国民党高官子女的交往过程中,巧妙地将一份份关键情报传递给组织,为革命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1948年年底,国民党的形势已经非常不妙。当北平城被解放军团团围住时,傅作义心里七上八下,完全没了主意,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。
就在这时,国民政府"国防部长"徐永昌突然出现在北平,让傅作义感到十分意外。
徐永昌此行是带着老蒋的指示,要求傅作义带领部队向南撤退。
面对蒋介石的指令,傅作义没有马上照办,原因在于此时傅冬菊又一次起到了关键作用,她的影响力让傅作义选择了暂缓行动。
根据组织安排,傅冬菊重新回到了傅作义身边,她毫不隐瞒地向父亲坦白了自己是共产党党员的事实。
傅冬菊当时明确表示:我受共产党委派,作为代表前来。
傅作义听到这个消息并不感到特别意外,因为从女儿平时的行为中,他早就看出了她的真实身份。
他直接问:你是聂荣臻那边的人,还是毛泽东派来的?
傅冬菊经过请示后,说明自己是受毛泽东委派而来。
这番话充分展现了我们党的真诚态度,体现了我们真心实意希望与傅作义进行和平谈判的愿望。说到底,大家都是炎黄子孙,谁都不愿意看到战火纷飞的局面。
傅冬菊耐心劝说,用情感打动,以道理服人,向傅作义详细说明了北平和平解放的重要性。
她在讨论中提到,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,拥有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,如果爆发战争,这些古迹很可能会遭到破坏,而且还会造成无辜平民的伤亡。
从金钱、习俗、过往故事等多个角度,仔细探讨打仗带来的各种影响。
傅冬菊的劝说让傅作义开始考虑和平谈判的可能性。
不过,南京政府这边也没闲着,老蒋向傅作义抛出了橄榄枝,希望他能带着部队撤到南方,为以后的反攻做准备。
此时的傅作义,心里已经打定主意要和国民党撇清关系,准备走和谈这条路,所以对蒋介石根本不予理会。
傅作义随后提笔写了一封信,让傅冬菊帮忙转交给毛泽东,在信中表明了自己希望进行和平谈判的意愿。
在那段日子里,我们党和傅作义进行了两轮磋商。不过,由于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看法不同,最终没能谈拢。
1949年1月中旬,天津的和平解放,彻底击溃了傅作义的防线。
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傅冬菊再次站了出来。在家庭聚餐的场合,她重新向父亲详细解释了我们党的理念和观点,费尽口舌试图让傅作义改变主意。
傅作义担心自己会被当成投降者,心里有些不安。傅冬菊按照上级的安排,向他做出了明确的承诺,这番话彻底打消了傅作义的犹豫。
1月16日晚上,傅作义派出的谈判代表,也是他结拜兄弟的邓宝珊,与共产党方面的负责人进行了会面。
在这次会谈中,两方最终谈妥了,傅作义的军队定在21号出城进行整编。
北平的和平解放,给其他城市的解放树立了和平典范。之后,很多城市都没有经过战斗,陆续获得了自由。
傅冬菊在这件事上起了决定性作用,称得上是推动整件事情的核心人物。她为团队立下不少功劳,获得表彰也是实至名归。
不过她最后还是决定回天津,在《进步日报》继续干她熟悉的新闻工作。
1949年8月,距离上次离开已经过去半年,傅冬菊加入了第二野战军的西南服务团。她从北平出发,一路跋涉到云南,经过多次战斗,最终回到了她曾经读书的地方,那里她已经离开十多年了。
傅冬菊曾参与创办《云南日报》,为云南的解放工作出了不少力。
新中国成立后,傅冬菊加入了《人民日报》社,先后在记者和文艺两个部门任职。她在岗位上积极参与外文资料的翻译工作,做出了不少贡献。
从那时起,傅冬菊就在《人民日报》扎下了根,一干就是三十多个春秋。直到1982年,她才换到了新的工作岗位。
尽管傅冬菊已59岁,步入老年,头发也染上了白霜,但她依然全情投入,认真负责地完成每一项工作。
1995年,傅冬菊72岁时正式退休,告别了她多年的职业生涯。
傅冬菊的伴侣叫周毅之,他原本是从越南回来的华侨,现在担任《人民日报》驻香港新华社的主要记者。两人因为工作相识,最终发展成为伴侣。
傅冬菊退休后的第二年,丈夫周毅之先离开了人世。他们养育了三个女儿,如今都在国外工作生活。
傅冬菊年老后健康状况不佳,有限的退休工资几乎全花在了药品和请保姆上,她居住在一间简朴的旧屋里。
尽管困难重重,傅冬菊和弟弟傅恒还是坚持为“希望工程”献出爱心。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,最终在山西老家建起了两所希望小学。
2007年7月2日,傅冬菊因病在北京离世,享年84岁。她的一生充满光彩,最终安详地画上了句号。
傅冬菊长期以来极少在公开场合谈及自己的父亲。
她觉得自己的举动再普通不过,每个中国人都会这么做,根本没什么好大肆宣扬的。
她出身显赫,却始终过着普通人的生活。虽然职位普通,但她用平凡的身份,做出了令人敬佩的非凡贡献。
这种精神品格,正是无数革命先烈身上闪耀的,也是我们始终努力追寻的崇高境界。
根据相关资料显示:
傅作义父女的故事——《统一论坛》1998年首期刊载,篇幅四页,从43到46页。
傅冬菊:潜伏在父亲身边——《天津支部生活》2021年第16期16-17页,共2页
#百家说史品书季#